销售好像不是一个“说服”工作

我以前对销售的认知是:

  1. 越能说会道,卖的越多
  2. 因为时常被人拒绝,需要打鸡血
  3. 多少有些虚伪,因为提供的大多数信息都是为了让你买东西

但非常不幸,抑或非常有幸,自己也在做一些销售。

基于上面的认知,我首先做的事情是,把展示材料准备好,也就是“能说会道”。因为我的素材一直在改进,不同时期接触的用户看到不同的素材,越近期接触的客户看到的材料越好(至少我感觉更好,也找朋友帮忙提意见),理论上,后期客户的销售成功率应该越大才对,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当我的材料还很烂的时候,有些用户冲进来就想买。当我的材料变好之后,却迟迟没有人买。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一个人做决策,可能是 Ta 半生经历的综合体现,我一份小小的展示材料能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么?总之,我有点找不到展示材料和销售成功的相关性。(也可能是我样本不够大)

如果不是展示材料,那我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在哪呢?

大致梳理一下我的销售流程:

  1. 获取客户的沟通渠道
  2. 通过沟通渠道初步接触客户
  3. 请客户填写调查问卷
  4. 根据问卷等判断客户是否感兴趣
  5. 人工接触感兴趣的客户(展示材料就在这里使用)

综观这个流程,当我还在为展示材料不给力,自己一次次被客户拒绝而感到苦恼,甚至准备“强打精神,从头再来”的时候,却偶然发现:最不给力的(就转化率而言),其实是获取客户沟通渠道之后的第一次接触。你可以想象,突然有个东西给你发了一条信息,让你填写问卷,你是什么反应。当然,其次差的就是我自己的沟通(哭哭)。

我以前听说过转化率这个概念,还有“销售漏斗”,大意是说,从最开始的产品曝光,到最后用户成单甚至复购,用户是一层一层流失的,每层的转化率相乘,最后你只能获得很少的用户。提高各层的转化率,而不是只着眼一层的转化率,可能更有效。这应该不难理解,但是只有真的给自己打工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正视了这个概念。

有了这个想法上的改变,我就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准备展示材料上了,反正没人看;抑或,想看的人都是不看也会买的人。我还没见到过有人仅仅是因为看了展示材料,就兴奋地问我“在哪里才能买得到呢?”,大多数用户都是因为有之前生活的铺垫,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购买需求。

那么,我要做的更应该是提高这些潜在用户的转化率,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不要有断环。何为断环?就是用户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了。回想一下,如果是你第一次接触这个产品,你必须要具备哪些知识才能完成购买。查理·芒格认为人们更愿意做容易的事情1,如果有些知识你不提供给用户,就是在增加他们行动的难度。减少断环,就是扫清他们下单路上的一切障碍,这样他们一旦起了购买的动念,操作路上一马平川。反之,把展示材料做得再好,用户却停留在基础购买知识不全的状态,也会大幅降低他们下单的概率。这样做的道理在于,用户想不想买,不是你一时半刻能影响的;你能控制的其实是”怎么买“(How)。基于这个想法,当我看到有些销售尝试向用户解释”为什么要买“(Why)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不太合适。

可问题是,用户凭什么愿意补齐这些知识,又凭什么从你这里了解这些知识?这可能需要你给出持续的激励了。

帮用户补齐基础知识之余,再适当向用户提供他们可能关心的信息,请大家留下来,这样才有下一步销售的可能(我听说以前有人提倡“产品要用完即走”,不知道为什么,我猜这在销售场景下不适用)。具体细节我就不谈了。

提高转化率的事情还在尽量做,但是限于我目前和未来的知识水平,我应该没法这层的转化率提高到 100%。大致设想未来,如果外部条件稳定,仅靠我销售方式内部的调整,转化率最后可能会稳定在一个区间。那么,要想扩大销售业绩怎么办?找到更多潜在用户。

到哪里才能找到潜在用户呢?一个直觉性的答案是:有相关生活经历的人群中(当然,直觉并不保证有效)。不同的群体中潜在用户的比例可能不同,但从普通人群到潜在用户肯定还有一个转化率的问题。同理,这又是一个优化转化率的发力点。

盯着这个转化率,我们可以设想,在人群中总是有一定比例的人会感兴趣,又有一定比例会买单;当然,也意味着有一定比例的人不买单。那么,要想扩大销售业绩怎么办?多尝试,用更低的成本筛选出更多的潜在用户。被拒绝了没关系,这只是概率问题;被买单了也不一定代表自己销售能力爆表,因为,这只是概率问题。假设最终转化率是 5%,每单赚 100 元。只要你有能力低成本地尝试到中国所有人,billionaire 的头衔非你莫属。(当然,某些明显不可能的客户群体就不用尝试了,可以降低成本)

想到这里,感觉销售不再是一项“说服”工作,那只不过是压榨最后一段转化率的细节。又感觉,自己瞬间变“坚强”了,不再怕被人拒绝。因为,拒绝你的人只不过是数据分布图中的一个样本点;看全局,一切都是概率问题。这真的是一剂很强的鸡血。

最后,奔着提高转化率的方针,我也在不断优化我和用户的沟通内容。但你可以想象,很多语言可能是重复的,我一遍一遍地和不同用户说,然后看反馈,调整。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机器人(晚上还会梦到电子羊),不断重复同样的销售动作,但概率指引我,扩大样本,订单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可能有客户看我的沟通语言,会觉得我虚伪。如果是这样,那我想对这位客户说,这恰恰表明您是一个独立的人,您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沟通用语的数据表现看起来更好,而不是为您一个人设计的。又或者说,您没有落在我的经验范围之内(落进来的客户也是独一无二的人,只不过我们的世界观可能更相近)。当然,数据在不断积累,销售方法也在改进,如果我做销售足够长,可能有一天会把您囊括进来,请不要放弃我。

总之,我目前的销售方法迭代是这样的:

展示材料 -> 转化率 -> 扩大样本

但实际上,也实现了上述之:

能说会道 -> 打鸡血 -> 虚伪

哎。

备注:

  1. 此文是个人感想,随时可能被新的感想颠覆,希望对读者有启发,但不要信以为真。
  2. 我不认为我的用户就是概率、数据,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只是为了宏观讨论问题,才做了这样的抽象;我在某东、某宝那里才肯定是数据。
  3. 如果销售成功了,请做好售后,不要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一片茫然。
1. 查理·芒格. (2017). 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李继宏, Trans.). In 穷查理宝典 (Vol. 2, pp. 189):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