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我们这代人该怎么办?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说不好。沃卓斯基姐妹在《黑客帝国》中借 Agent Smith 之口说人类文明的巅峰早在 20 世纪末就过去了。中国人口在 2021 年净增长了 0.034%1,负增长很快就会到来 2 12 ;冷静的想想,未来大概率是生产财富的年轻人少了,消耗资源的老年人多了,还有多少份额能分配给我们这一代人是个未知数。世界人口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长率已经在下降 3 。而且,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投入资源去应对气候异常、突发疫情,甚至军事冲突;另外,你想过失败的概率有多大吗?

我当然希望世界越来越好,人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不得不考虑面对一个动荡而又衰退的世界的可能性。我不是在讲中国崩溃论,我相信中国(及东亚)社会的稳定性和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民忍受苦日子的能力,只不过未来 30 年肯定和过去 30 年不同了,用以前高速发展的观点规划未来可能是危险的。

2018 年,美团公司的王兴讲了一个段子:2019 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4 。这么悲观的判断,在当年我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我钱还没赚够,生活还没享受,世界怎么能变坏呢?我绝不允许这样。不过,大家也知道,这个世界根本不听我的。

据说人在听到某些坏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排斥,然后还要经过愤怒、幻想、抑郁,才能开始准备面对 5 。我不知道这个学说是否准确,但这些阶段我真的经历过。当我终于觉得自己应该理智面对这种可能性的时候,才觉得冷静一点比较好,只要判断对了趋势,总比盲目地嚣张下去更能保命。

当然,我对很多事情依然感到迷茫,没法全面的分析这个问题,所以目前只是散点式的讨论几个细节。不过,在我们回答自己的问题之前,最好先认清自己进行判断的理论依据,这样才有取舍的标准,也更容易找到批判的基础。我想基础的认识是 2 点 6

  1. 越低级越原始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越高级、越发展的东西,越失稳,越动荡,迭代速度越快。
  2. 世界是分化演化的。进化就是分化,就是抛弃一部分原有的能力,专注于发展某个狭窄的领域。社会就是分化了的个体互相依存的平台。

社会是否靠的住

我们每个人都依赖社会,可社会是否靠的住却是一个问题。

俄罗斯男性目前的平均寿命是 68 岁,可是政府却要把退休年龄从 60 岁逐步提高到 65 岁,如此一来,到时大概只有 57% 的俄罗斯男性能活到领退休金的那一天 7 。这或许真的缓解了俄罗斯的养老金压力,可对于当初相信社会能给他们养老的人来说却是怎样的辛酸。

任泽平说,中国“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和政府债务将大幅上升,其严峻程度将会超过绝大多数人的认知“ 8 。我希望任泽平是错的,我期待中国有奇迹发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未来押注在一个奇迹上。我从 25 岁开始就没有再交养老保险了,我对于社会 30 多年后的承诺没有信心。从利己的一面说,我不想为社会的养老金出力;从利他的一面说,我要求自己不从社会上领取养老金,不让社会为我操心。我把省下的钱都买了比特币。

除了社会的养老承诺不靠谱,指望社会保障我们的生活需要,看起来也越来越动荡。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每个人都只掌握非常狭窄的一门知识,其他资源全部依赖社会提供,我们简直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失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可怕,学习一刻也不敢停。我们期待中国的社会福利能拯救一代人的焦虑,但鉴于未来财政的压力,不应过度指望。另外,分工的个体必须进行商品交换才能维持生活,但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不得不依赖监管者,还要善于检索信息,我们希望他们靠得住吧,但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13 14 15 所以有时候,社会分工生产,不如自给自足稳定、可靠。

当然,这也只不过是“有时候”。因为还有大量的生产需要专业技能,自己搞不如交给专业人士,所以我们必须依赖社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而且,远离社会分工意味着生产效率处于竞争劣势,至少在经济稳定的时期。中国小农经济下的农民自给自足率最高,可是他们却是社会上收入较少的人。

但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靠大自然的造化,而不是靠现代商品的加持。大量的现代产品其实不是必须的,少买一些不影响生活。减少支出,我们就能承受更多的生产效率降低,从而给自给自足留出空间。另外,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是大概率事件,社会分工的程度也可能下降,在相当一部分事情上回归自给自足也是顺应趋势。

当然,我也知道人类就是喜欢用新奇的商品来标榜自己,缺少这些点缀可能会被认为“土”。但道理大家都懂,不该买的东西还是不要买了。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朴素的人可以交往,你完全可以换个圈子。还有,记住《反脆弱》告诉我们的(这里重点强调后半句),杀不死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强,杀死了别人的,可以为活下来的人腾出生活空间。只要我们对未来的趋势判断正确,你自然可以心平气和的欣赏别人的狂欢。

可如果大家都降低自己的消费欲望,中国会不会也变成了“低欲望社会”,会不会死气沉沉。我想,如果人类的存在没有什么天然给定的目标,让我们的后代安宁的在地球上活着,也没什么不好,甚至可能更有利于人类的长久存在。

X 总书记提出我国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9 。他甚至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话:

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中国不能不依赖国际社会,但是也不能太依赖国际社会。我想这对个人看待自己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也具有启发意义。

总之,现代社会确实可以提供很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在社会资源更加紧张的未来,寻求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稳定性,自己管好自己,绝对是有必要的。当然,或许也没必要太极端,比如自己务农之类的(而且一般城镇户口的人,想找块务农的土地,在今天的中国可能还真不容易),如果社会全面走向崩溃,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很少。但就算我们最后也死掉,也要争取比别人晚死一点。

照顾好自己

基于上一节的讨论,我们考虑一个生活细节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这代人中有多大比例不做或者不会做家务,但我自己以前就经常不收拾屋子,我去过一些朋友的房间,也有比较乱的。也听几个老一辈的人抱怨过他们的孩子,修水管要找老妈,地面很乱要点着脚尖才能走路之类的。

但我在《在峡江的转弯处》里读到一个小故事,作者说他童年时(1970s)的一个邻居,院子破败,着装邋遢,虽然当时作者家也很穷,但在母亲的教导下,尽量保持着整洁得体。最终邻居家散了,而作者却从母亲的教导中获得了生活的勇气。

《平凡的世界》里也描写过一个类似的人物,孙玉亭。他家的墙壁是黑的,席片是烂的,而他自己总是拖拉着一双烂鞋片。相信有不少读者都能隐隐感觉到同村人对孙玉亭的生活带有一种鄙视,对于他的工作缺少一丝的信心。而相比之下,孙少安在王师傅遭遇矿难后以及跟田晓霞的关系产生隔膜时,都能利用体力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缓解精神压力。

家务劳动和精神状态的关系可能并不像这些故事描述的那么简单直接,但是从直觉理解上,这些故事有一定道理,毕竟把家收拾干净自己也舒服。把自己收拾干净,也能让别人对自己有信心。据说银行的大厅经理打扮的光鲜亮丽,储户对银行就会多一些信心。

考虑到现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年轻人日常焦虑,外加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动荡的未来,很多事情都可能成为压跨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小到疫情防控突然被封在家里,大到乌克兰战争让你的股票暴跌,这样的事情可能会经常发生,自己照顾好自己,让自己不至于精神崩溃,恐怕是未来最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不要觉得这种事很简单,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一两个,问题没必要一个一个来,击垮人的通常是多个问题叠加在一起,把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了,真遇到棘手的问题,你才能腾出精力。而且这也符合我们上面说的,独立于社会,不要老让保洁阿姨或别人来收拾你的房间。

高科技 vs. 低科技

和很多人一样,我曾经是一个科技迷,或者至少是个电子产品的狂热消费者。我觉得那些产品很神奇,一个小东西可以有那么多我不知道怎么实现的功能。贵,但照样买。但如果说“你对一个东西高山仰止,其实表达着你看不清它的尴尬” 11 ,我之前那种未经反思的消费冲动,其实说明我没有看清科技产品的本质。

《黑镜》劝人们警惕高科技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险,但很多人其实站在外面观察手机上那块幽深的镜子。我作为一个程序员,有过一些机会站在里面观察它。我知道有家公司曾经在服务器上存储了几十万人的身份证,并且访问权限管理松散,内部员工很容易翻看。如果你上传过隐私日记之类的东西,会不会也早被人看过了呢,不然那些把密钥写在云笔记里的人,是怎么遭受损失的呢?另外,Web 页面上可以有 Intersection Observer 等各种检测用户行为的 API,用户在某页面的某内容处停留了多长时间都是可以知道的;移动端的 App 上这种监控应该更是不会少;所以,当你看手机的时候,手机有可能也在看你。

有人可能不在乎隐私,但是高科技快速迭代,其实也涉及最基本的生计问题。

很多人说,我要是早几年学习人工智能或者某某技术就好了。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问题是,当年有当年的热门高科技(VR、新能源、移动互联网、甚至还有人说生化环材也不错),站在当时,有几人能知道该选什么方向?而且,当年的每个热门方向上,都有无数人埋头工作,但很快热门不再热了,有些人会发现自己曾经的投入浪费了青春。今天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家长给孩子报大学志愿,可能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有些人能预测准行业方向,有些人是运气好撞上了。为了防止自己两头都不沾,我会希望自己想办法对冲一下所学技术被淘汰的风险。而且,如果我们假定某领域的技术 10 年更新一轮的话(10 年前,2012 年我们刚开始用 3G),一个人工作 30 年就要经历 3 轮迭代,每次都判断正确的概率会按照乘法原理降低,这让我们更有必要给自己兜底。

低科技的迭代速度明显比高科技慢。音乐、体育、画画的技艺虽然也在变,但一些乐器使用的教材还是 19 世纪的翻版;你敢想像 2 个世纪以后的人回来看今天的 Javascript 教程吗?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长久以来一直有人学,一直有人愿意听和看,未来也大概率如此。

因此,不妨把握住一两种低科技的吃饭技能,让自己有个更稳定的依赖。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可以学习高科技,因为他们极具生产力,但他们淘汰速度飞快,更具有爆发力的新技术已经在研发的路上。这时候反观那些古老的技艺,显得稳定的多。

最后,越复杂的科技很可能意味着存在漏洞的几率越大。只不过发现这些漏洞确实有一定门槛,还有就是一些人对高科技太过崇拜,不会往这方面想。抱着“做空”高科技的视角去研究他们,或许收获也可以很大。

集体主义与囚徒困境

各国社会的文化中应该都会有集体主义的诉求,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中国在这方面更是有深厚的氛围。可是,在今天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集体主义是一番怎样的模样?

《美国工厂》讲述了中美两国工厂文化的不同,美国工人忙着拉工会,争权利,无事生产,只想要钱,工厂倒闭大家都没饭吃;中国工厂军事化管理,鼓励工人爱岗敬业,工厂办的挺好,可是老板却连给工人买个护目镜的事都不做,工人的奉献换来了自己继续卖命和老板钱多到求神拜佛。 10

你会为社会做贡献吗?

我大学毕业时跟一个副院长谈到去向问题,忘了为什么,他微笑着说了一句“中国人不是恨体制,是恨自己不在体制内”。有些人教导你要为社会做贡献,但自己却得意于可以站在资源分配中有优势的一端,享受别人的贡献。所以,虽然我也爱国,但是特别反感那些吃着公家饭的人宣传爱国,这在我看来约等于说,你白给我打工吧。

一个社会确实需要再分配,就好像蜜蜂蚂蚁社会也需要把个体的劳动成果分配给其他专职卫戍等工作的群体,这样才能组织出一个功能比较全面的社会。但是基于人性的某些特点,人类社会中执行分配的人经常作弊,给自己多分配一些。看看《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改开前,负责分配资源的干部比辛苦劳动的农民滋润的多,共产主义搞成了按官位分配资源,而且不允许很多农民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反脆弱》说,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反英雄”(inverse hero),他们的稳定的收入,是向别人转嫁了多少成本换来的?

当然,我们的社会肯定是有一些韧性的,不会因为多一两个吃闲饭的就崩溃,毕竟有那么多贪官我们都扛下来了。在可见的未来,我们的社会依然会有政府,尽管它不完美,但没有它,社会更容易崩溃。

但是,中国已经逐渐脱离农业社会,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回到按家族血缘分配势力的小县城16 ,身边的公务员早已不是熟人社会里的亲戚朋友,中国社会还能像以前一样容忍不合理的分配吗?肯定还是有人能容忍的,但是比例一定会下降,成为集体意见中的噪声。更何况,随着经济增量的减少,社会怨气积累,一旦被人发现多拿,一定会引起更激烈的反抗。

总之,在这个分配方式有点脱节于社会实际的时代,你秉持着集体主义做出的贡献经常分配不到需要他的地方。所以,我不是说集体主义不好,而是说分配方式需要改变,不然每个人就只能埋头打磨更加精致的利己主义,“团结”将难以实现。

然而,未来需要集体主义,甚至是更大的集体主义。奥运会的口号已经加上了“更团结”,X 总书记(截至 2022 年)到哪都说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核不扩散、突发疫情。形势逼迫着人们要团结。如果大家各自为政,很容易变成你付出我破坏,比如你为了减排使用更昂贵的生产方式,别人不减排就可以抢走你的市场。如何确保各国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看起来像是一个国际版的囚徒困境(你是否相信别人会为你考虑)。道德感召、政治口号,我们已经听了很多,会管用吗?如果不能,那么实际的利益要怎样分配才能把全人类团结起来,这一定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总之,如果有人告诉你要为集体做贡献,你应该清醒一点,让他先改变资源分配结构。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团结更多的人。

信息爆炸与认识自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一直非常疑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看到社会不公的时候还会升级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我目前的认识水平,猜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没有意义”,就像你觉得深山里的一株草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人类也只不过是蜗居在宇宙一隅的一种动物。活着就只是活着而已。

有些人曾鼓励我要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以前以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甚至为这一类伟大的事业而感动。可是世界真的会因为人们对他的改变而更好吗?人类文明少说发展了一万年了,它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它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才会满足?

更迫切的问题在于,活着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你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担惊受怕,经济形势好不好,司法是否公正,生病怎么办,会不会遇到感情骗子,人生如果没点意义,我都不知道为啥还要承受这些。或许努力往上爬一个社会阶级,就可以轻松很多,但这是真的吗?通货膨胀可以让财富慢慢流失,政治动荡、金融危机,则可能让财富灰飞烟灭;乌克兰战争一开打,战区的房价应该就直接归零了。财富有靠不住的危险,那权力呢?我不清楚,但觊觎你位置的人可能不会让你特别安生。总之,这没有意义的生存却需要你认真的维护,因为它要面对太多让我们陷入困境的可能。而且所谓的意义很可能只不过是引诱你活下去的一种致幻剂。

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绝对的安全,即使权力再大,财富再多;而且,追求这些东西是否一定能促进自己的安全,也是一个疑问。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不安全,所以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关注很多信息,政治的,经济的,身边的,国际的,以防止我们错过机会或是被淘汰。如果缺少对外界的正确感知,就没有趋利避害的行动方向。可一旦主动或被动地接收信息,就会发现,信息太多了,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可以在网上同时查到。被误导、被灌输是常事。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让自己从信息爆炸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同时又不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埋头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的鸵鸟?

首先,这个世界肯定可以区分相对安全,坐在办公室里的程序员虽然也有猝死的,但大概率比下井的煤矿工人更安全;然而跟开音乐培训班的老师比,可能就差一点。找到一个安全、稳定、长久的领域发展自己的事业,比每天花很多时间看自己并不理解也没时间深究的新闻,可能对你的生存更有帮助。有人可能想到去考编,但我想说,编制带来的稳定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有一技傍身或许才是更高水平的安全。我引述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铁饭碗的意思不是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吃饭,而是不管在哪都能吃上饭。如果你真的想进体制内,也尽量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与财税联系紧密的岗位,不然体制内如果欠薪,连说理的地方都不好找。17 18

《反脆弱》也推荐“杠铃”策略的职业规划,即,同时开展两份事业,一份最稳定,一份最冒险,比如爱因斯坦、费马都是做着稳定的公务员工作,同时业余研究“不切实际”的物理学、数学。

总之,获取信息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有相当的保障生存的能力,你就不会有那么多摄取信息的压力,错过一些信息对你的影响不大。

怕就怕在,你没有给自己生存提供相对稳定的基础,全身心投入冒险,比如创业、科研。顺利,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不顺利,你会更加焦虑。现代社会太复杂,在其中生活,很少有人能完全不犯错,我们要准备的,是犯错也不至于陷入绝境,要有事业、能力、财务上的对冲和冗余。All In 在某一事业,尤其是比较激进的事业,当然可能赚得更多,但一想到人生其实没啥意义,为了那些虚妄的成就而让生命可能背上沉重的负担,就觉得不值得。当然,也有人会想,反正生命没有啥意义,死了也就死了,不如豪赌一把。同样的出发点,不同的结论,也是很有意思。不过人类进化的方向是倾向于淘汰哪种人呢?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一样的情况。

在有了相对的安全保障之后,要让自己的安全感和安全相匹配。这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无知可能是福,Ignorance is bliss,不用知道的可以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的也不用知道),因为这样你的神经可以歇一歇,不用被爆炸的信息弄得长期紧张。当然,我们接受的教育中,有相当多的内容都告诉我们要崇拜智慧(虽然智慧也只不过是一种精炼的愚蠢,罗素语),谈到接受无知,可能给人一种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这里补充一下,接受相对无知的前提是安全有一定保障,如果没有,无知就是傻。

另外,我们的思路是,先保障安全,再调整对安全的感知,而不是一上来就解决安全感的问题。解决安全感有太多方式了,比如要求伴侣给你承诺,酒精大麻,但应该不难看出,只有解决生存的安全本身,才是补充安全感的根本方法。

最后,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或者选择什么样的事业才更可靠呢?介于我也并没有解决自己的信息焦虑,我可能不适合给出具体的方案,但是除了上文提到的选择低科技的技能外,我想还有另外一条标准值得参考:优先选择创造性、创作性技能,而不是间接性、消费性技能。如果我们把各种技能按照依赖工具、材料的程度以及所创造作品的复杂程度分类、排序,或许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技能分类

越是不依赖其他工具的技能,越是能够随时开展,限制条件越少;其达成的作品越是复杂,你越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越能避免和别人内卷。当然,这样的技能可能也越难掌握。

总之,越是能无中生有的技能,你越能依赖。

最后的最后,别假装没事,别指望政府,从现在开始准备吧。

1. 石璐言. “人口总量有所增加,城镇化率继续提高重要内容提示中国政府网.” 3 Feb. 2022, www.gov.cn/xinwen/2022-01/17/content_5668914.htm.
2.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1: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 6 Feb. 2022, m.thepaper.cn/baijiahao_15315479.
3.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Population Division - United Nations.” 6 Feb. 2022, population.un.org/wpp/Graphs/DemographicProfiles/Line/900.
4. 虎嗅网. “听到一个段子:2019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 6 Feb. 2022, www.huxiu.com/moment/36563.html.
5. Contributors to Wikimedia projects. “Five stages of grief - Wikipedia.” 28 Jan. 2022, 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ive_stages_of_grief&oldid=1068430563.
6. 王东岳. “物演通论.” (2015).
7. ““活不到领退休金的一天”:俄罗斯提高退休年龄引发抗议 - BBC News 中文.” BBC News 中文, 2 July 2018, 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4682906.
8. “任泽平从七普数据看大国人口形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 13 May. 2021, finance.sina.com.cn/zl/2021-05-13/zl-ikmxzfmm2134218.shtml.
9.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华网.” 6 Feb. 2022, 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4/30/c_1127397175.htm.
10. 马督工. “【睡前消息78】《美国工厂》,是一部无产阶级的悲剧片?” 1 Apr. 2022, www.bilibili.com/video/BV1W7411E7Y1?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11. 王东岳. “3.1 “哲学家”和“哲学家学家”的区别在哪里” 2 Apr. 2022, m.ximalaya.com/sound/134343508.
12. 求是网. “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 - 求是网.” 1 Aug. 2022, 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8/01/c_1128878530.htm.
13. “郑筱萸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 20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91%E7%AD%B1%E8%90%B8#cite_note-7. Accessed 6 Sept 2022.
14.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202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BF%E6%98%A5%E9%95%BF%E7%94%9F%E7%96%AB%E8%8B%97%E4%BA%8B%E4%BB%B6/22752278. Accessed 6 Sept 2022.
15.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 20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08%E5%B9%B4%E4%B8%AD%E5%9B%BD%E5%A5%B6%E5%88%B6%E5%93%81%E6%B1%A1%E6%9F%93%E4%BA%8B%E4%BB%B6. Accessed 6 Sept 2022.
16. 冯军旗. “中县干部.” 北 京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010).
17. “四川乐山一公立医院倒闭?当地卫健委:正商讨后续方案”. Guancha.Cn, 2022,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2_08_17_654026.shtml. Accessed 7 Sept 2022.
18. “东北媒体成欠薪重灾区,有记者下班帮人搓澡”. Xueqiu.Com, 2022, https://xueqiu.com/5868117133/136827331. Accessed 7 Sept 2022.